2012年11月5日 10:25 中國紀檢監(jiān)察報 【字體】 大 中 小
西漢景帝時,發(fā)生了一件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冤案。御史大夫晁錯為了鞏固漢朝的江山,力主削藩,因而得罪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地方諸侯王。諸侯王們打著“清君側”的旗號群起反叛,景帝為了平息叛亂,答應叛王們的要求,處死了晁錯。
其中還有一個小細節(jié):晁錯直到臨死都沒察覺自己是在赴刑場,因為被騙說是到市中巡查,所以直到被斬時身上穿的還是朝服。這個細節(jié)說明,他是被當做交易籌碼出賣的。
整個事件牽涉到多方面的利益,各方糾纏爭斗,都面臨生死安危的抉擇。
太常袁盎是當事一方。他任太常之前,曾經被朝廷派出做吳國國相。當時吳王劉濞已經是地方上非常強大的勢力,反叛跡象十分明顯。朝廷派袁盎為吳國國相,顯然他有監(jiān)察吳國的任務。赴任之前,他侄子袁種說:“吳王驕橫已非一日,如果您到那里認真履行職責,吳王或者上書對您誣告,或者會直接將您殺害。保住自己的唯一方法,就是日日飲酒,替吳王隱瞞不法。”為了保住自己,袁盎如侄子所說不理政事,并稟報朝廷說,吳王遵守法令,無謀反企圖。吳王非常高興,給了袁盎許多金錢作為報答。
身為御史大夫的晁錯,對袁盎的失職嚴加糾察,袁盎被免為庶人。吳王聯合其他六國舉兵造反后,晁錯打算嚴審袁盎,了解吳王的叛變計劃。袁盎得知此事,意識到使自己安全的唯一方法,就是置晁錯于死地。于是他托人傳話給景帝,說吳楚七國之所以起兵,正是因為晁錯削藩的主張。只要殺了晁錯,七國之亂就會不壓自平。
晁錯是當事的另一方。他深得景帝寵信,令許多朝臣不滿;力主削藩,又引來藩國仇恨,也處在生死險境之中。他的父親問:“你主張削藩,使得皇家骨肉疏遠,朝廷大臣怨恨,究竟為什么?”晁錯回答:“不這樣,天子不尊,宗廟不安。”這話聽起來冠冕堂皇,其實后面也隱藏著他尋求自身安全的意圖。晁錯認為,只要天子獨尊,國家穩(wěn)定,自己就會安然無恙。
景帝是當事的第三方。作為皇帝,他自然不愿意看到地方勢力一天天強大,對中央集權構成威脅。因此,他選擇重用晁錯。但七國之亂發(fā)生后,面對諸侯王“清君側”的叫囂,面對袁盎等人蠱惑,他也相信,只要殺了晁錯就會天下太平。在朝廷安全與晁錯性命之間,他選擇了前者。
吳楚七國是當事的第四方。他們的根本利益,是保證自己封國政治地位的提高和經濟上的自主,與中央分庭抗禮。晁錯是他們達到目的的障礙,一旦這個障礙消除了,他們只會在既定的道路上越走越遠,決不會罷手收兵。所以,當景帝殺了晁錯后,派人到吳國下詔,吳王劉濞說:“我已為東帝,接誰的詔旨?”
在生死緊要關頭,袁盎的選擇自私自利,手段也十分卑劣;吳王掀起叛亂,分裂國家,都不值一提。倒是晁錯、景帝的選擇,值得我們思考。晁錯把自身安危寄托在皇帝身上,事實證明這種選擇并沒能有效地保護他。在皇帝眼里,江山的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。但即使是出于對江山的考慮,景帝的選擇也錯了。七國之亂平定后,一個名叫鄧公的人批評景帝說:“晁錯擔心諸侯強大無法控制,所以力主削藩,使國家得萬世之利。但是計劃剛開始執(zhí)行,您就殺害了他。這樣做是內杜忠臣之口,外為諸侯報仇,臣竊為陛下不取也。”景帝也表示同意。
景帝的錯誤選擇,是他對自己以前正確方針的一次動搖。就是這次動搖,令自私者全身、愛國者喪命、野心家囂張。亦可見,國家最高權力的執(zhí)掌者,明辨形勢,堅定不移地支持、保護國家忠臣是多么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