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是王荷波同志誕辰130周年。7月7日,王荷波紀念館在江蘇省南京市浦口行知教育基地建成開館。
走進紀念館,光陰倒轉。圖片、視頻、微電影、講解員口中的故事,讓人覺得上個世紀的崢嶸歲月盡在眼前。
令我印象最深的當屬館中“品重柱石”四個大字。品,品格,品節(jié)。重,深厚、寬廣、高尚。柱石,《漢書·師丹傳》:“關內(nèi)侯,師丹,端誠于國,不顧患難……確有柱石之固”,借指擔當重任,引申為肩負國家重要使命的人。“品重柱石”,正是對王荷波的高度概括。
王荷波是中國共產(chǎn)黨早期領導人之一,1916年夏輾轉至南京浦鎮(zhèn)機廠做工,1921年3月組織創(chuàng)建南京浦鎮(zhèn)機廠工會,1922年6月參與組建南京地區(qū)第一個中共組織——浦口黨小組,1923年3月組織發(fā)動津浦路沿線工人罷工,在中共五大當選為第一任中央監(jiān)察委員會主席,在黨的革命史和黨的紀檢監(jiān)察史上具有獨特和極其重要的地位。1927年10月18日,王荷波被反動軍閥逮捕,同年11月11日英勇就義。紀念館里有他的一座雕像:衣衫襤褸,鎖鏈加身,卻橫眉冷對,氣宇軒昂,屹立于天地間。
從一名工人到一個革命者,他沒能走完全部的路,但他選擇了自己應該走的路。其“品重”的特點格外鮮明:“追求真理,堅守信念,勇于擔當,清正廉潔”。他當工會領導人,遵守章程,嚴以律己,公私分明,賬目清楚,從不亂花一分錢,深得群眾信賴。四十歲生日時,工人們自發(fā)送給他一塊書有“品重柱石”的大紅匾。他十分看重這四個字,一直掛在家里,即使在獄中也把這四個字刻在囚室的墻壁上,以勵獄友和自己。
1921年到2012年,時光穿越。紀念館中的那個“浦鎮(zhèn)機廠”早已成為中國現(xiàn)代工業(yè)起步的一個“樣本”。當年的舊址上,新浦鎮(zhèn)機廠已開出了新時代的“和諧號”;站在紀念館里的人們,在社會的飛速發(fā)展中離那個年代越來越遠,可我們離“品重柱石”這一精神卻不能遠。
而今,建一個紀念館不難,把散失的歷史資料收集起來也可以做到,一些損毀甚至可以運用現(xiàn)代手段修復。但要建一個心靈的紀念館難,把失散的精神重新凝聚起來更難,修復一個時代、一代人的品質則可能需要更漫長的過程。
由此,我們不能不思考,今天站在黨員隊伍里的人,能不能和王荷波一樣“與工人兄弟坐到同一條板凳上”;能不能和王荷波一樣“公私分明、從不亂花大伙的一分錢”;能不能和王荷波一樣為了“心中的主義”而堅守一生……
一個國家,一個民族,一個政黨,在不同時期因追求的目標不同,可以有不同的發(fā)展狀態(tài),但支撐我們脊梁的靈魂,卻應該一脈相承。我們應牢記歷史:知道有什么人為今天付出怎樣的代價,知道今天為我們庇蔭的大廈是怎么建立起來的,知道支撐這座大廈的“柱石”是什么。
思想裂變的多元時代需要保留一塊生機勃勃的精神家園,而各級領導干部更應在其中發(fā)揮模范帶頭作用。“堅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,選拔任用那些政治堅定、有真才實學、實績突出、群眾公認的干部,形成以德服眾、以德領才、以德潤才、德才兼?zhèn)涞挠萌藢?rdquo;,這無疑是鑄造“柱石”的戰(zhàn)略思維。
“大廈雖存柱石傾,暗嚙棟梁成蠹木。”唐人元稹的詩也許能從另一面增強我們的憂患意識。有著91年輝煌歷史、8000多萬成員的中國共產(chǎn)黨的軀干還能挺直如初嗎?事在人為,不會自然而然,也不會一成不變。但有一點可以肯定,如果澆鑄“柱石”的每一分子都是一粒堅固的石子,并以崇高的靈魂凝聚起來,就一定能頂住風吹浪打。